軟件開發經歷的3個時期
瀏覽量:4906
1.程序時期(1947—1960年初),程序作為機器運行時必須進行的準備工作。程序設計全憑設計者個人經驗和技藝獨立進行,是一種典型的軟件開發手工藝智力勞動。
2.軟件=程序十說明時期(20世紀50年代末一20世紀70午代初),程序規模較大,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,“作坊式”的生產;程序的設計與運行維護不能由一個人來承擔;程序不再是計算機硬件的附屬部分,而是計算機系統中與硬件相互依存不可缺少的部分。
3.軟件=程序十文檔時期(20世紀70年代至今,即軟件工程時期),用“工程化”的思想作指導來解決軟件研究和軟件開發中面臨的困難和混亂。經過30多年軟件工程的實踐,雖然解決了軟件發展中的部分問題,但軟件行業的生產效率依然沒有數量級的提高,軟件在幫助傳統行業提高效率的同時,自身卻成為最原始意義上的“手工行業”。雖然許多大型的應用軟件采取了大規模的生產和協作,但是這種軟件往往開發時間長,效率低,無法動態調整,無法由僵硬變得靈活和敏捷。軟件業也需要脫離手工作坊時代和工業時代,而走進敏捷定制的后工業時代。從全球范圍來看,軟件產業正處于成長期向成熟期轉變的階段,軟件產業的個成;熟體現在兩個方面:第一,與軟件研發相關技術和理論還沒有成熟;第二,軟件工程化水平;不成熟。對于全球軟件產業在向成熟期轉變的形勢,我國的軟件產業要抓住這個發展機遇,順應這個轉變、及時跟上,縮小我國軟件產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。而這個轉變過程中軟件工程化建設是核心,即實現軟件產業的工業化生產。
本文由軟件開發提供:http://www.bigbenlau.com